新闻

返回

訪饒培倫談:人因工程在中國大陸的發展

发布日期:2016-04-07 10:28:17 来源:Ergotechs

    苏国玮: 您何时开始接触或了解到PRC的人因发展?
       饶培伦: 笔者在2001年於德国慕尼黑开会时接触到几位在中国人因界的人士,後来从2002年八月起到北京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访问至今,比较深入的了解也是在这近一年半。

  苏: 若能够从产, 官, 学, 研四方的角度来说明, 您觉得PRC人因工程的目前发展的情况为何 (人力, 经费, 与相关的资源)
        饶: 从产业面来说,中国人因的发展在工业安全与卫生、以及工业设计与人机界面两方面比较好。前者是因为中国大陆目前正处在工商业急速发展的阶段,工安问题日益重要,相关的护具、装备、标志等产品从国外进口太过昂贵,也需要翻译及本土化,所以本土产品有相当大的市场,目前也有许多厂商在此领域发展,每年都有工安相关产品的大型展会举办。

  至於人机界面则是与资讯软硬体、3C、及家电产品有关,因为中国市场规模庞大,本土厂商开始在开发产品上投注资本,自然而然面临到工业设计与人机界面设计的需要;国际品牌为了本土化也不得不投注资源。本土厂商多为转民营之国营企业或单位,以及改革开放之後崛起的民营企业,如联想、骸、TCL、康佳等,他们已经迅速累积雄厚资本,成为中国的名牌,还进一步朝国际品牌迈进,因为资讯产品的生产制造已经有无可匹敌的台商,也因有此後盾,这些中国名牌相当重视产品的开发。以笔者接触最多的联想为例,其工业设计中心就有三百多位人员,用户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都有实验室,并且会在中国各地进行人机界面的研究。反观台湾最好的例子,工业设计单位一百五十人左右,用户研究的人员屈指可数。此外,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也在中国进行产品的开发或本土化,例如IBM在北京的研究中心就有人机互动的领域,并且一直在徵求人才;Nokia, Motorola, Simens, Microsoft, LG等在北京也有研发中心;同时也已经出现专门以人机界面设计测试为主的顾问公司,并且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不过目前产业界的发展除了IBM与微软外,大多是将人因应用在产品开发中,基础研究并不多见。

  从官方来说,中国官方要属工业安全与卫生、以及国家标准的制定的发展最重要。因为工安事件频传,各级政府对工安不得不重视,中央单位以隶属国务院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为主管单位,主管各个地方的相关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主导推动了工安的发展,结合许多大专院校,不过因以前重大工安卫事件多与与煤矿灾变有关,工业工程的发展又晚,所以人因工程在此领域的涉入不多,学术界大多是矿冶相关的大学或系所。至於国家标准则是由标准化研究院组成的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委员会邀请产官学界代表数十人参加,目标在依据ISO系列的国际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国家标准,包括人类工效学一般指导原则、人体测量与生物力学、人-系统交互工效学、物理环境工效学、照明工效学、及劳动安全工效学。

  从学术界来说,以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以及北京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发展最为重要,其他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也有相关领域的研究。浙江大学的前身,杭州大学心理系成立了国家级的工程心理学专业,是中国心理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 http://www.css.zju.edu.cn/~psy/xisuo/shiyanshi.htm)。现在由沈模卫教授主持,每年招收两位博士新生,博士毕业生一至二位。中科院心理所则为张侃教授(http://www.psych.ac.cn/dsjs-zhangk.htm)主持人类工效学的专业,其他一两位认知专业如傅小兰教授等也时有参与,大约每年一位博士毕业生。张侃教授是前任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的理事长,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的理事长。

  至於北京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则在2001年十月成立,由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系Dr. Gavriel Salvedy教授担任系主任,并且主持人因专业的发展。目前共有六位教授参与,每年招收至少三位博士研究生、至少十位硕士研究生,从2005年开始每年预计有二至三位博士毕业生。最後补充有关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的情形,中国人类工效学会於1989年成立,目前理事长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王生教授,约有会员四百五十人,每年学会中的分会举办年会,每四年举办一次会员大会及研讨会,原本预计今年於武汉举行,後因SARS延期,目前尚不知何时举行。学会期刊为人类工效学,每年发行四期。不过人类工效学在中国为一级学门,工业工程反而是二级学门。

  从研究单位来说,有许多相关於核能、运动、航天、宇航、军事的研究单位进行人因的研究,不过由於其单位性质特殊,与外界接触不多,一般人不清楚也不方便了解其情况。

    苏: 您感觉PRC在人因工程领域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所会面临的挑战为何?
       饶: 未来中国人因在企业界会有相当的发展,进而带动学术界。由於企业实际的需要,人本科技的重要性日渐提高;又因为应用人因如果能对产品或服务有实效,或成为产品开发之必要技术,中国的名牌不能不采用,国际品牌要进入中国市场也不得不考虑,由企业的需要将会吸引人才以及大学院校的重视。此外,工安卫也将持续受到重视,特别是教育训练、认证及应用研究,不过因目前已有许多学校、单位、组织进行,人因要进入此领域并不容易,而这个现象也正是未来人因在中国发展的挑战,更是工业工程在中国发展的挑战,就是相关的领域已经在别的科系或专业发展与掌握,只能一步一步渗入然後顺应情势的发展。

    苏: 您觉得台湾与PRC在发展人因上面有何最大的异同之处?
       饶: 台湾是学界主导,大陆是业界领先。台湾人因相关的研讨会国内外企业的代表, 尤其是企业的主管并不多见,而不乏学界的校长、院长、三长、及主任等重量级人士参与。然而去年在北京办的一场国际研讨会中,来自大学院校的教授几成凤毛麟角,这种差异将会继续存在好一阵子。

  另外,台湾人因的发展较成熟,大陆人因的发展有空间。台湾的发展与水准颇让彼岸人士羡慕,人因如此,工业工程亦如此。在大陆因业界驱动,以中国广大的市场与人口,人因的发展有相当大的空间。随着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开发,中国的经济接下来是持续的都市化,重点在目前上百个一二级城市,以将农村人口转入都会,大量增加中产阶级也就是现在大陆常说的白领。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必然与人本科技有关,讲求效率、安全、舒适。近一点说,需要应用人因的产品与环境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人因专业的需求如设计或顾问服务只会增不会减;远一点说,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对人因的认识与体会
     
        苏: 依您的观察, 两岸的学者该如何在人因发展上既竞争又合作? 您又是如何与对岸的学者从事交流活动?           饶: 两岸在人因领域要竞争的十分有限,合作的空间要大得多。

  既然产业界在中国人因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台湾的人因界或可考虑增加与台商的接触与了解,从另一角度感觉在大陆的发展。比如中国名牌开发了产品要到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部作用户研究与测试,中国本土厂商知道华北与华南用户对色彩偏好的不同;为何意欲在中国建立品牌的台商不能借重台湾人因学界的研究能力? 如果北京、上海已经需要人机界面设计与评估测试的专业培训课程,为何台湾人因学界的人才培育经验不能更加发挥此外,藉着与学术界进行交换或长期访问活动,实际参与当地的产学合作并接触在中国的国内外企业,台湾人因界有机会扩展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与视野,增加在大陆提供人因专业服务的机会,其实笔者已经听闻台湾非人因的企业正在或考虑於大陆建立人因相关的顾问服务。

  至於院系、学会之间的交流、共同举办学术活动的持续进行,能让台湾人因界时时保持对彼岸发展近况的了解,并且对实际合作的问题与困难有所认识,也能评价实际合作的成果与影响。

  最後,台湾要到大陆必经第三地,恐怕人因界的发展也是如此。只要台湾人因界在国际上有名声,有欧美日、又有华人社会现代化的的经验,很难不受重视。台湾对於中国已经不再那样新鲜,随着国际化的程度加深,他们也逐渐能分辨出台湾到大陆发展的人士水准如何,或者台湾究竟发展的多好。长远来说只要台湾保持先进的研究水准,有相当海外留学、长期访问、合作、或接触其他社会的经验,未来与中国产学界合作有的是机会,而且也是无法避免的趋势。